易地扶貧搬遷是脫貧攻堅的難中之難,更是守住不發生規模性返貧底線的重中之重。日前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將不發生規模性返貧作為“兩條底線”之一,體現了黨中央對反貧困問題一以貫之的高度重視。多年實踐證明,易地扶貧搬遷是解決“一方水土養不好一方人”地區貧困群眾脫貧發展問題的根本途徑。但易地扶貧搬遷作為脫貧攻堅的頭號工程和標志性工程,難度最大、政策性最強,必須匯聚各方面力量。
后續扶持政策應加快三個維度轉型
從國內外移民實踐看,保持移民長期穩定并從根本上突破貧困陷阱往往是公共政策的難點。我國新時期易地扶貧搬遷著眼于貧困人口生計改善和全面發展各方面,以及搬遷、穩定、發展全過程,“挪窮窩”與“換窮業”、“拔窮根”并舉,打破了貧困陷阱的內生性,有效防止了搬遷“后遺癥”。當前,我國易地扶貧搬遷工作進入以做好后續扶持為主的階段,搬遷群眾的生計途徑、發展訴求等都發生了重要變化,對搬遷安置階段的組織動員體系、減貧任務體系和資源保障體系轉變提出了新的要求。
要做好易地扶貧搬遷“后半篇文章”,真正實現搬遷群眾“穩得住、有就業、逐步能致富”,后續扶持政策需要加快三個維度的轉型:從人口動態發展視角,探討生計改善、社會融入以及人口市民化的整體訴求滿足路徑;從宏觀與微觀相結合視角,將安置點融入縣域經濟發展范疇,探索縣域經濟發展的系統化支持政策;從全過程視角,按照遷出地、遷入地聯動發展思路,提升“人地錢”等要素的匹配性。
發展主體層面,需要從重點扶持個體轉向促進“個體—社區—縣域”融合發展。易地扶貧搬遷建設階段主要瞄準搬遷群眾個體需求。進入以做好后續扶持為主的階段后,一方面,要保持已有扶持政策的連續性與穩定性,繼續加強搬遷群眾的就業扶持、產業培育等,避免政策“斷檔”造成返遷返貧;另一方面,實現穩得住、能致富的目標,離不開安置點和遷入地縣域經濟的充分發展。為此,要更加重視安置社區的群體化訴求和嵌入縣域的一體化發展需求,促進“個體—社區—縣域”融合發展,避免將安置點建成發展“孤島”。
需求響應層面,從滿足生存型需求轉向滿足多元化發展型需求。有效滿足搬遷群眾不斷增長的發展型需求,客觀上要求前期搬遷建設階段政府全面主導、以“硬件”建設為主的扶持模式和任務體系進行調整,有些超出后續扶持范疇的任務需要結合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和城鎮化建設來推進。
要素保障層面,從統籌“人地”關系轉向暢通“人地錢”循環。易地扶貧搬遷建設階段工作重點在于統籌“人”與“地”的關系,進入以做好后續扶持為主的階段,產業培育、社區治理、人居環境改善等都需要長期大量投入,現有投融資模式難以有效滿足要求。解決好“錢”從哪里來的問題,需要創新籌資方式,暢通“人地錢”循環,形成內生發展動力。
后續扶持政策應重視五個能力提升
從貧困走向富裕,根本上取決于搬遷群眾的內生動力和自我發展能力。鞏固搬遷建設階段成果,確保搬得出、穩得住、逐步能致富,后續扶持政策應瞄準五個能力提升,推動實現從外部幫扶轉向內生發展。
搬遷群體市場參與能力。貧困不僅僅體現為收入低下,更重要的是可行能力缺失。實施就業幫扶和產業扶持,最終目的是要提高搬遷群眾有效參與社會經濟生活的能力,并形成自我發展能力。其中,市場參與能力的高低又極為關鍵。要不斷拓寬搬遷群眾獲得技能的渠道,搭建網絡培訓平臺,組織搬遷群眾參加職業技能培訓,把以工代賑項目實施與勞動者技能培訓、素質提升相結合,不斷提升勞動者職業技能水平;同時,也應創造更加公平的就業和創業環境,促進穩定就業。
安置社區的社會治理能力。個體無法脫離集體而孤立存在,集體行動維系著人類社會,但集體行動困境卻往往無處不在。從長期看,搬遷群眾擺脫貧困走向富裕,不可能完全依賴政府幫扶,也不能僅靠搬遷群眾單打獨斗“自謀出路”,必須形成強有力的社區組織體系,提升社區治理能力。加強后續扶持,重點應放在推動安置點社區共同體的培育上,補齊社區服務設施短板,提升公共事務集體行動能力,構建開放融合安置社區。
遷入地城鎮綜合承載能力。不論是從農村搬到農村,還是從農村搬到城鎮,搬遷群眾生產生活條件的持續改善,都離不開遷入地縣域經濟的有效承載和輻射帶動。為此,需要將易地扶貧搬遷后續扶持與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結合起來,加快推進大型搬遷安置點新型城鎮化建設。
特色產業可持續發展能力。產業培育是實現穩定脫貧、逐步致富的關鍵舉措和長久之策。一些深度貧困地區發展基礎薄弱,難以支撐扶貧產業項目可持續發展。同時,產業扶持短平快項目多,同質化現象嚴重;部分產業“外援”依賴明顯,靠政府補貼,內生發展動力不足,可持續性不強。為此,需要因地制宜發展鄉村產業,從產業扶持、金融信貸、農業保險等方面,健全產業發展生態,完善產業鏈服務體系,確保成功率和可持續發展,做大做強優勢產業。
文化建設引領能力。易地扶貧搬遷一定程度上改變了搬遷群體原有的社會文化結構,帶來傳統性與現代性的不適應與不協調問題。一定程度上而言,社區文化空間再造甚至比經濟生計培育更為重要。重構文化空間既是搬遷群眾的訴求,也是推進安置點社區治理現代化的重要內容。后續扶持階段應更加重視文化建設,有效滿足搬遷群眾基本文化需求,促進人際和諧,增強安置區凝聚力。
?。ㄗ髡呦祰野l展改革委產業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