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新一代信息技術正在與城市發展加速融合。通過運用大數據、云計算、區塊鏈、人工智能、物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城市治理正在由人力密集型向人機交互型、由經驗判斷型向數據分析型、由被動處置型向主動發現型轉變。在頭部科技企業的不斷探索中,新型智能城市建設不僅創新出更多的應用場景,而且讓城市能感知、會思考、可進化、有溫度,展現出強大的生命力。
?
在城市管理者與科技平臺的不斷探索下,不少城市陸續構建起了遍布角落的“神經網絡”,而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城市發展的加速融合,也在推動城市的智能化自我進化。
宿遷的中小城市治理新模式探索
當海量數據變得可感知、會思索,并像血液一樣遍及每一處角落,城市便有了溫度。
傍晚,江蘇省宿遷市一處建筑工地上,一位工人完成了一天的工作,當他看到手機短信顯示本月工資已經到賬的時候,忍不住開心地笑了。
這是江蘇省內第一個市級農民工工資支付監控預警平臺為每一位勞動者提供的權益保障,有效緩解了農民工工資的拖欠難題。在大數據和AI(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支撐下,監控預警平臺不僅實現了在線勞動預警分析、監察調解、移動執法,還為建設領域企業提供了工地用工情況的動態管理。
其實,不只是農民工,在城市的任何角落都可能存在需要幫扶的人,他們或許不知道能得到哪些幫助,也不知道如何尋求幫助,家住宿遷市宿城區鐘吾街的孫女士就是其中的一個。
前不久,宿遷市市域治理現代化指揮中心通過對醫療結算、行政審批、民政救助等信息進行挖掘分析,發現孫女士2021年的醫療自費金額已超過2萬元,且沒有申請臨時救助和大病醫療救助的記錄。指揮中心立刻將監測到的線索通過事件分撥,下發到社區網格員,網格員經上門核實,發現孫女士屬于支出型困難家庭,符合大病救助條件。隨后,指揮中心將線索轉至相關部門,并協助孫女士申請、上報材料。如今,孫女士的申請已獲得批準,并得到了相關救助。
?
宿遷市市域治理現代化指揮中心調派社區網格員上門幫扶救助。資料照片
?
上述場景是宿遷市人民政府聯合京東科技打造的新型智能城市建設成果的一個縮影。
2022年1月13日,宿遷市聯合京東云發布了中小城市數字化轉型樣本。在京東云的技術支持下,宿遷市探索出了具有自己特色的“1334+N”新模式,即建設1個市域治理現代化指揮中心,聚焦社會治理、民生服務和數字經濟三大領域,通過綜治、城管、應急三網融合,構建大綜治、大城管、大應急、大交通四大治理格局,并創新N個應用。
據了解,早在2019年,宿遷市政府就在京東云的技術支持下,將包括“一張網”系統、公共資源平臺、公積金系統等在內的核心信息系統遷移至政務云平臺。從2020年開始,宿遷以京東智能城市操作系統為底座,建成“智慧宿遷時空數據基礎應用平臺”,實現了全市基礎地理、自然資源、CIM城市信息模型(City Information Modeling)等數據的“一體化管理、全空間表達、標準化共享”,應用開發者可以像查字典一樣獲得有價值的信息。
江蘇省宿遷市人民政府副秘書長、市政府辦公室(研究室)主任、市大數據管理局局長、市域治理現代化指揮中心主任駱志弘表示,通過運用大數據、云計算、區塊鏈、人工智能、物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宿遷市正在推動市域治理由人力密集型向人機交互型、由經驗判斷型向數據分析型、由被動處置型向主動發現型轉變,賦予了城市更多“自我感知”“自我判斷”和“自我調整”的能力。
?
京東云技術支持的宿遷市市域治理現代化指揮中心。資料照片
破解城市治理“最后一公里”
通過數字化技術加速城市轉型和高質量發展已是共識,不少城市對此進行了積極探索,并取得了新進展、產生了新價值。
在上海,徐匯區通過“一云匯數據、一網治全城、一人通全崗”,實現了跨部門、跨層級、跨區域的城市運營管理,助力數據聯通、服務聯結、治理聯動;在江蘇,南通“一個中心管全域、一個號碼管受理、一個App管服務、一個網格管治理、一個平臺管監管”的市域治理現代化平臺甚至入圍了2021世界智能城市大獎。
事實上,過去30年間,新興技術與城市治理的融合從未止步,而背后也少不了科技企業的參與。比如,江蘇南通、上海普陀、雄安新區、重慶經開區等地,就基于京東智能城市操作系統,走出了特色鮮明的城市現代化治理道路。
以“家紡之都”南通為例,南通聯合京東云建成了全國首個市域治理現代化指揮中心,匯聚66個部門、10個縣市區數十億量級的數據,聯通了物理世界和數字世界,提升了城市治理效能。
同樣的技術與模式,也在江蘇宿遷得到了復制。宿遷市市域治理現代化指揮中心是宿遷智能城市的數字底座,也是宿遷城市治理的大腦中樞。在京東云智能城市操作系統的技術支持下,宿遷市域治理現代化指揮中心積累了大量數字信息,通過AI以及模型分析,可以實時監測并預警城市事件的發生,并形成分析報告,為城市的整體運行和設計提供了支撐。
對一個城市來說,社區和街道是最基本的單元,也是城市治理體系中承上啟下的重要樞紐,但在數字化技術應用之前,基層治理卻是城市治理中最難的環節之一,被稱為城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
如何用一根針穿起基層治理的千條線?京東云的方案是市域治理“一網統管”。
京東集團副總裁鄭宇認為,經過建設垂直化信息系統、搭建一體化政務服務平臺(即“一網通辦”)、構造“智能大腦”三個階段之后,智能城市建設如今已進入“一網統管”的新階段。
他進一步解釋說,市域治理的“一網統管”,即市域治理現代化,是城市管理的新一代基礎設施,它架構于各部門已有的垂直業務系統之上,將城管、應急、綜合治理等市域治理網絡(和系統)全面打通,向上可為相關部門提供輔助決策,向下可以連接社區、街道,支撐基層治理。
除了京東云,其他科技平臺也在智能城市的賽道上進行著有益的實踐。比如,華為提出,以云為基礎,以AI為核心,構建立體感知、全域協同、精確判斷和持續進化的一體化智能系統“城市智能體”,將城市運行的“全場景”信息連成一體,打破單個體系,打通行業界別,提升城市治理能力;百度則以新一代智能政務云為底座,以城市大腦為核心,構建深度賦能城市洞察、城市治理、產業發展、惠民服務四大領域的智能城市全景圖。
而這些,似乎與京東云“一網統管”的理念不謀而合。
城市“智能”最終走向自我進化
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城市發展的加速融合,不僅創新出更多的應用場景,也推動著城市智能化朝著正確的方向自我進化。
“智能城市的所有工作還處在被數字技術重新定義的早期階段,還有非常多的想象空間有待去探索?!彬v訊研究院(未來城市)資深專家王鵬介紹,在智能城市過去的實踐中,只是基于數字技術做了物理世界和傳統流程的數字化;現在,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等大量智能化技術已融入社會應用體系,城市的運行方式開始改變。
華為公司副總裁楊瑞凱則認為,城市的服務主體是人,人的需求會不斷變化,作為人們居住生活的重要空間載體,城市也應該不斷進化。所以,城市本身就應該是有“生命力”的,如同人體一樣,“能感知”“會思考”“可進化”“有溫度”。
而在鄭宇看來,針對城市在可持續發展進程中出現的資源零散、重復建設等問題,需要提煉共性,充分發揮數字技術的效能,并通過“城市狀態一網感知、城市數據一網共享、城市治理一網統管、政府辦公一網協同和政務服務一網通辦”的“五網”融合和有效聯動,推動城市智能化的自我演進,從而構筑起新的城市可持續發展路徑。
支撐這一理論的基石,便是京東的智能城市操作系統。鄭宇說,“五網”各司其職,又有機融合:城市狀態一網感知是獲取城市狀態的直接感官,這里是信息產生的源頭;城市數據一網共享是整個智能城市的數字和技術底座,信息在這里進行統一處理;城市治理一網統管是一個管全域、管中心的治理指揮中心;政府辦公一網協同是政府辦公中臺和所有政府辦公應用的入口;政務服務一網通辦是市民使用政務服務的入口,也是居民參與城市治理的通道及政府改善民生的窗口。
如此一來,新型智能城市的神經網絡便開始加速形成:一個能看、能用、能思考的指揮中樞,既連接起經濟、生態、交通、公共安全、城市治理等信息數據,也能打通司法、安監、消防、環保等條狀業務系統。同時,也正是一個又一個城市“神經網絡”的陸續構建,使得被稱為“數字時代石油”的數據和信息,在不同的網絡中自由流動,充分釋放出了價值。
這種進化目前已然發生:一方面,城市正在產生更大范圍的技術、應用和體驗的融合;另一方面,在探索實踐中,城市也在形成具有典型性的發展范式。
以宿遷為例,在京東云的支持下,宿遷將城市各項專業數據進行集成,形成了“一屏觀全城,一網管全城,一端惠全城”的城市治理新格局。
數據顯示,智慧宿遷時空數據基礎應用平臺已融合宿遷市70多個委辦局的信息,積極推進7萬余路視頻資源、1000余類空間地理資源等非結構化數據的歸集共享,共發布各類接口9236個,交互數據超過232億條。
目前,與宿遷一樣,許多城市也在積極尋求城市的智能化升級。不過,業內人士認為,數據孤島、信息安全、經濟效益依然是智能城市未來發展面臨的三大挑戰,仍需要不斷探索形成成熟運營和商業化體系的路徑。而隨著行業頭部玩家的逐步深入,這些問題或將迎刃而解。
?
■相關鏈接
近年來城市數字化轉型步伐加快,其中標準化工作不僅是智慧城市建設中不可或缺的軟性基礎設施,更是實現其高效性、集約性、協同性的重要抓手。專家表示,標準化在智慧城市建設中作用明顯,但當前還要進一步提高標準化認識,探索工作方法,推動標準化應用。